1976年援藏回忆

王仁义

1976年7月, 数学系周延昆、徐剑清和我三人随上海市高校第二批援藏教师队赴西藏师范学院(现西藏大学)任教两年。时间虽然过去四十多年, 然而当时的许多工作生活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难以忘怀。

1.进藏路程遥远坎坷

当时我们是从上海火车北站登上火车, 经过70多小时旅程到达甘肃柳园站, 再转乘客车继续前行, 车子一路上沿着青藏公路颠簸起伏, 越过了巍峨的昆仑山脉,跨过了长江源头沱沱河上的小木桥, 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口, 大家克服了缺氧劳累不适等困难, 经过十多天才到达拉萨, 受到西藏师范学院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

1

这是我们援藏教师在经唐古拉山口时的合影。其中站立者左6是徐剑清,右5、右6分别是周延昆、王仁义。

2.生话条件简陋艰苦

在西藏师院工作期间, 我们三位教师被安排在一间20余平方米的平房, 每人拥有一张单人床和一张用作备课批改作业的书桌。厕所是一个需露天走几十米小路的小棚棚。住地没有自来水, 平时洗漱、洗衣等生活用水是用水桶从深井拎上来或直接到拉萨河去挑水,且经常停电, 晚上通常是点蜡烛备课批改作业。拉萨海拔高、气压低,水烧到摄氏80度左右就开了, 所以我们平时用餐的主食馒头时常有小半个是半生不熟的。由于缺氧, 稍微运动就会感到胸闷头痛。但援藏教师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 克服各种困难, 投入到工作中去。

2

藏汉老师与数学专业一班的部分藏族学生在布达拉宫前合影。其中左3、右3分别是徐剑清、王仁义。

3.教学任务量大任重

在西藏师院工作期间, 除担任大学生课程的教学, 培养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都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 各人每学期均需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许多老师还兼任行政党务工作,这样使学校每个专业的当地骨干教师有机会选派到内地高校进修学习, 华东师大数学系就接纳了大罗朗、次仁曲珍等藏族老师。同时, 对没有机会到内地进修的当地教师, 援藏教师还要为他们加班开设各类专业提高进修课程, 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

数学专业的藏汉老师在西藏师范学院校门口合影。后排的左1、右2、右3分别是周延昆、徐剑清、王仁义。

回顾两年的援藏工作,我们不仅为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份奉献,援藏经历也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大家还体验了美丽西藏的雪山和蓝天,领悟了兄弟民族的善良质朴性格,还收获了藏族师生满满的尊重和友谊。在西藏工作期间,我们与藏族老师真诚相待、团结互助,还经常应邀到他们家中做客, 品尝醇香的酥油茶和甜美的青稞酒,与藏族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直到现在,我还与西藏大学的几位藏族老师保持联系。

4

我们应邀在藏族老师次旦卓嘎家中作客,藏族老师向我们敬青稞酒。其中左1是复旦大学的华宣积,左3是交通大学的张汉正,左4是王仁义,正在接酒的是徐剑清。

(点击图片可显示更清晰原图)

button